(新视野讯 科技日报)常州4月21日电 记者今天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获悉,经过我国科研人员一年多时间的联合攻关,我国在高温硅酸盐熔体Si—O网络的分数维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目前,已成功获得纳米尺度定量描述低维硅酸盐熔体(或材料)分子网络结构蠕变的模型。来自国内一些科研院所的专家认为,这项成果对岩浆熔体作用机理、冶金炉渣控制和纳米材料改性等提供了新的依据。
岩浆熔体结构是国内外地质学界普遍关注的一项前沿研究课题。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研究员徐培苍说,岩浆熔体内不但孕育着岩石、矿物的雏形,而且在成分、温度、密度、粘度、氧逸度、自由能等方面保存着地质体演变和形成时的大量信息,而岩浆熔体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能多与熔体结构有密切的关系。此类体系研究涉及许多学科。国际上最初是研究热力学性质和密度、粘度等物理性质,进而推测熔体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结构相关的熔体热力学和粘度模型等。然而,在不详细研究熔体结构的情况下,研究人员无法理解这些物质性质产生和变化的影响机制,直接阻碍了研究工作的发展。
开展“高温下岩浆熔体键合结构及其粘度的实时研究”,是在2002年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的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一年多来,由上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联合攻关,到目前为止,成功地获得了纳米尺度上定量描述低维硅酸盐熔体(或材料)分子网络结构蠕变的模型。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研究员徐培苍撰写的论文《硅酸盐熔体分子网络分数维理论的高温拉曼光谱研究》在国内《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发表后,被美国SCI收录。承担该项目的上海大学有关专家向记者介绍,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力争在现有的时间分辨与空间分辨两种高温拉曼光谱技术的基础上,创立两者结合的新方法,使我国实验室测谱水平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通过本项目研究将形成关于岩浆熔体微观键合结构的完整观点,并使对微观结构与粘度等宏观性质之间关系的解释进入国际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水平。
科技日报 2004.4.22 第一版